新闻 分类 房屋 服务 商城 数码 家电 知道 百科 健康 旅游 景点 攻略 家居 装修 建材 瓷都文学
图库 黄页 陶瓷 便民 招聘 职位 人才 亲子 新生儿 教育 美食 小吃 菜谱 婚嫁 摄影 婚礼 陶瓷集市
影讯 视频 电影 记载 天气 15天 30天 论坛 爆料 自拍 火车 飞机 长途 信息 二手 交友 同城游
当前位置: 首页 » 瓷都新闻 » 吉安新闻 » 正文

景德镇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1-30  作者:瓷都信息港  浏览次数:672

 

景德镇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根据《中共景德镇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阐明市委的战略意图,确定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明确政府的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全市“十三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第一篇 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三五”时期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必须紧紧抓住和用好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抢抓机遇、实干兴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总体完成,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一个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

——经济总量大幅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0.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000美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速达到16%,实现翻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15年达到691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5%;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64亿元,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农业稳步发展,陶瓷、航空等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高,服务业增速强劲。三次产业比例由2010年的8.2:60.8:31优化到2015年的7.1:57.5:35.4。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交通能源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九景衢铁路、浯溪口水利枢纽等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拓展区建设全面铺开,老城保护与利用工程有序推进,城市综合管廊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达到71万人,城乡居民养老参保达到52.29万人,新农合政府补助资金到位率达到100%,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65%以上。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的环境污染得到较好治理,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城市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6%以上,节能减排圆满完成规划目标。

——人民生活幸福指数明显提高。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28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17元,年均增速分别为10%、11%;新增就业不断扩大;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夯实防控基层基础,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进一步形成。全面从严治党开创新局面,反腐倡廉成效显著,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丰硕。政风行风全面好转,行政效能明显提高。基层民主不断发展,法治建设全面展开。

尤为重要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省委“十六字”方针,复兴千年古镇、重塑世界瓷都、建设生态之城,实施工业强攻战、城市建设攻坚战、招商引资大会战,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总体完成。

第二章 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我市既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着诸多矛盾叠加、风险增多的严峻挑战。从发展的机遇看,国家聚焦聚力于推进“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我省全境列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有利于政策、项目、资金等要素向景德镇汇聚,我市加快发展的动力更加强劲。

与此同时,国际国内发展环境错综复杂,世界经济仍然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结构调整阵痛持续,我市发展环境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发展不足仍然是我市面临的主要矛盾,同时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经济总量不大,质量效益不高,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城乡建设欠账较多,城市治理水平不高,城乡一体化发展任务艰巨;财政增收压力较大,脱贫攻坚任务繁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艰巨;体制机制运行不畅,制约发展的问题突出,改革创新的任务艰巨;社会文明素质有待提高,法治建设亟待加强,党员干部转变作风的任务艰巨。

总的来看,“十三五”时期,我市仍处于可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市上下务必把握新常态,敢于面对加快发展和加速转型的双重压力,勇于担当做大经济总量和提升发展质量的双重任务,紧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双重目标,坚定信心,保持定力,抓住机遇,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三章 指导思想

“十三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遵循“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省委“十六字”方针,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形、实、魂”为要求,以“提质翻番、率先小康”为目标,复兴千年古镇、重塑世界瓷都、保护生态家园、建设旅游名城,打造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城市。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以发展理念的创新来破解发展难题、培植发展优势。在发展中始终坚持以下原则。

——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共享发展的根本目的。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必须加快转型升级。实施创新驱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是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在加快发展中调结构、促转型,在做大总量中提质量、增效益,推动发展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转变,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必须推进绿色崛起。绿色生态是景德镇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优势、最大的品牌。要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抓手,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实施绿色工程,培育绿色文化,践行绿色生活,健全绿色制度,加快绿色崛起步伐。

——必须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有效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要深化全方位对外开放合作,充分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强化区域合作,拓展发展空间。

——必须建设法治瓷都。法治是发展的可靠保障。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依法治市、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建设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把经济社会纳入法治轨道。

——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要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为景德镇的美好明天不懈奋斗。

第四章 发展目标

按照“提质翻番、率先小康”的总目标,综合考虑发展基础、环境和条件,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以上,到2020年达到12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1000美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20年达到180亿元。

——转型升级形成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长足进步,三次产业比例进一步优化调整为5:53:42;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度大幅提高;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进步贡献率明显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9%,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6%。

——社会文化展现新魅力。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00亿元,文化自信显著增强。

——生态文明取得新进展。符合主体功能区定位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普遍推行,生态文化体系进一步完善。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5%以上,全市主要河流监测断面Ⅰ~Ⅲ类水质提高到85%以上。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县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总体保持优良,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基本覆盖。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改革开放开创新局面。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成效,若干领域改革走在全省前列,成为改革的“试验田”和先行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竞争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基本构筑起开放型经济体系。

——生活水平跃上新台阶。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和10%左右,分别达到45000元和21000元;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社会更加包容和谐。

——民主法治迈出新步伐。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五大领域的法治建设全面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显提升。人民民主更加健全,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第二篇 强力推进“3+1”特色优势产业

依托项目强力推进陶瓷、航空、汽车及旅游“3+1”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进一步凸显主导和龙头地位。

第一章 做强陶瓷产业

坚持传统陶瓷传承和现代陶瓷创新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手工制瓷和高技术陶瓷,做优日用陶瓷规模、规范艺术陶瓷营销、提高建筑卫生陶瓷质量,促进陶瓷产业“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端到高端、从分散到集中”,打造“陶瓷产业升级版”。力争陶瓷产业实现产值520亿元、增加值100亿元。

第一节 加快形成一批极具竞争力企业

大力推进陶瓷原料、陶瓷产品的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陶瓷工程中心优势,提升陶瓷竞争软实力。依托互联网+、陶瓷+,整合生产要素,支持各类陶瓷企业联合发展、抱团发展、集聚发展。集中精力、物力和财力培育若干个陶瓷龙头企业,带动提升景德镇陶瓷整体发展水平。进一步推动陶瓷企业创新经营业态,探索发展的新路子。鼓励企业大力推进管理现代化,实现信息网络化,促进企业产品上档次,管理上水平。大力推进陶瓷机械、窑炉、原辅材料加工等发展,优化陶瓷产业链。构建现代化市场营销体系,畅通陶瓷销售渠道。力争日用陶瓷、陈设艺术陶瓷、高技术陶瓷、建筑卫生陶瓷产值达到160、180、 80、100亿元,陶瓷上市企业达到3家,新增规模以上企业30家。

第二节 进一步提升陶瓷产业技术创新水平

积极争取国家资本和民间资本的注入,加强陶瓷工业技术改造,加快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创新发展能力。加大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深化与国内外陶瓷科研机构合作,建立健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激励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的本地转化。大力推进陶瓷生产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智能陶瓷工业。积极组织各种高、中、低温原料的技术攻关,逐步实现原料生产标准化、系列化、精制化。开发节能、高效、环保窑炉,推广烧成新工艺,限期淘汰落后窑炉。

第三节 加速培育陶瓷品牌集群

大力推进商标的申报,认真抓好知名商标,重点突破著名商标,梯次培育驰名商标,系列注册传统名瓷商标,形成陶瓷品牌集群。建设陶瓷知识产权维权中心,出台《景德镇御窑厂保护与管理条例》,促进品牌的培育和发展。进一步规范整治已有的陶瓷有形市场,加强景德镇各类陶瓷会展活动的管理,切实维护提升景德镇陶瓷的声誉。进一步加强陶瓷品牌传播载体建设,策划组织系列企业品牌传播活动,增强企业品牌知名度、美誉度。

第二章 做大航空产业

以直升机产业集聚发展试点为引领,紧抓“国家新型工业化直升机产业示范基地(军民结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和“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等多个国家战略获批实施的重大机遇,以市高新区为全市航空产业发展的主平台,着眼全球产业发展格局,围绕“百亿投资、千亿产业”的目标,全力打造“制造与运营相融合、总装与配套为一体、航空企业集中连片发展”的航空产业高地。力争实现产值600亿元、增加值180亿元。

第一节 扩大整机产能

坚持“一机多型、系列发展”“一个平台、多种型号”的系列化发展模式,形成吨位齐全、型号配套、系列完善的直升机发展体系。加快昌飞公司直升机总装园建设,发挥好昌飞公司“中国制造4.0版”示范企业效应。支持江西直升机投资公司加快国际合作步伐、做强做大。支持江西昌兴公司与意大利K4A公司合作开发轻小型直升机。加快推进与意大利阿古斯特公司总装生产线项目建设,积极引进世界顶级直升机巨头落户景德镇。加快无人直升机产业化和市场化步伐,形成产业规模效应。力争直升机整机实现产值350亿元。

第二节 加快航空零部件产业发展

建设航空零部件产业园,引进落户直升机旋翼、航电等等多个配套项目;建设直升机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引进落户总体气动、结构强度、旋翼设计、航电火控、飞行控制、液压传动、环境控制、信息技术等多个专业和系统设计的科研成果;培育一批零部件制造、复合材料零部件加工企业;支持江西景航直升机锻造生产线改造,提升直升机精密锻件生产水平。新增规模以上直升机零部件制造企业20家,实现产值200亿元。

第三节 培育通航产业

积极引入国内民航教育培训机构在景德镇设立分支机构,依托中国直升机研究所、中航昌飞公司、北京通航江西直升机有限公司在科研开发、学术交流、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基础与优势,重点开展飞行技术、机务维修、通用服务培训,使景德镇成为国内专业化突出、覆盖面广的直升机培训中心区。面向全国直升机维修市场开展维修业务,完善面向维修保障和客户快速支援的服务体系,建设具有整机维修、发动机维修、零部件维修的直升机综合维修基地。力争通航产业实现产值50亿元。

专栏2 航空产业发展重点工程

一、整机制造项目

1.昌飞总装园建设项目,年产能200架,总投资10亿;

2.江西直升机投资公司300架轻型直升机整机生产线建设项目,总投资10亿;

3.江西昌兴公司与意大利K4A公司轻小型直升机建设项目,年产能150 架;

4.意大利阿古斯特公司的AW139、AW169、AW189三款机型的总装生产线建设项目,总投资10亿;

5.无人机产业化项目,形成100架AV-200、50架AV-500产能;

二、直升机配套零部件制造项目

1.航空零部件产业园,总投资10亿元;

2.直升机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总投资10亿元;

3.航空零部件生产项目,总投资4.4亿元;

4.航空(直升机)内饰件项目,总投资1.3亿元;

5.江西景航直升机锻造生产线改造提升项目,总投资1亿元;

三、直升机通航产业项目

1.通航产业基地项目,总投资6.3亿元;

四、航空产业支持项目

1.设立资金规模为2亿元的景德镇直升机产业创投基金,并最终形成20亿元的联接基金;

五、航空产业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1.飞虹大桥和飞虹大道,总投资3.9亿元。

第三章 做优汽车产业

围绕北汽集团南方重要的汽车产业制造基地,加快北汽昌河洪源基地和昌河汽车生产线技改扩能项目建设,壮大汽车零部件产业,引导鼓励汽车产业向新能源汽车方向发展,推进汽车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实现汽车全产业链营业收入500亿元、增加值100亿元。

第一节 扩大整车产能

全力加快北汽昌河景德镇新基地建设,推进生产线技改扩能,打造集整车与发动机产、供、销、研于一体的汽车产业制造基地,实现产销整车65万辆、发动机30万台、全产业链营业收入500亿元的目标。引进世界著名汽车企业和先进汽车生产技术,形成较为完整的汽车产品系列,提升汽车整车生产实力。完善与丰富产品布局,加快新品车型市场投放,产品品种全面覆盖交叉型乘用车,A0、A级至B级轿车,SUV、MPV、新能源汽车等类别车型。

第二节 增强零部件生产实力

以北汽配套产业园建设为依托,引进一批关键零部件项目,力争在汽车关键电子控制系统及精密零部件铸造技术等项目建设上取得突破。大力推动信息产业与汽车制造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车联网。加大汽车配套企业招商引资,推进对外合资合作力度,培育一批技术先进、竞争力强、发展前景好的汽车零部件企业,着力扩大汽车零部件生产的整体规模和配套能力。

第三节 提升核心技术竞争力

加大对昌河汽车技术中心建设的投入,建设完善的整车设计体系,提高汽车产业研发平台的整体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加强与北汽集团、英国里卡多等在发动机领域的研发合作,推动现有K系发动机衍生产品量产,在汽车现代新技术、新材料、节能等方面形成新的核心技术。坚持政策引导,优化资源配置,着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掌握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动力电池、发动机控制系统及充电站等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具有发展前景和竞争力的主导产品。

专栏3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重点工程

一、整车项目

1.北汽集团昌河汽车景德镇新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140亿元;

二、零部件项目

1.洪源—三龙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建设项目,总投资10亿元;

2.江苏晨光公司汽车配件项目,总投资1.5亿元;

3.常州昌隆公司汽车配件项目,总投资1亿元;

4.海纳川公司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建设项目,总投资1亿元;

三、发展车联网技术

1.发展车联网所需射频识别、传感器、摄像头图像处理技术。

第四章 做旺旅游产业

把旅游业作为促进我市经济转型升级、服务业提质增效、城市功能整体提升的重要抓手,提升旅游业整体品质,形成多业融合、全域联动的大旅游发展格局,把景德镇打造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力争旅游总收入600亿元、增加值150亿元。

第一节 优化旅游产品体系

深度挖掘地脉、文脉、人脉,加快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形成陶瓷研学、观光旅游、陶瓷会展、休闲度假、乡村旅游等五种主打产品为核心的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重点发展以御窑厂、古窑为主的老城旅游、以市区为主的陶瓷文化旅游、浮梁茶文化旅游、以景瑶公路沿线为主的乡村旅游、乐平农业观光旅游、以浮梁古村落和乐平古戏台为主的古村古建旅游、以宝积寺、冷水尖为主的宗教旅游、以郭璞峰、得雨龙山公园为主的户外旅游、以玉田湖、月亮湖和一江两岸为主的水上休闲旅游。按照乡村旅游片区的布局要求,加快推进小铁路沿线旅游设施筹建。

第二节 形成旅游发展新机制

推动旅游市场化改革,组建景德镇陶瓷文旅集团。设立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引进社会资本,积极发展旅游新业态。创办旅游名城高峰论坛,将其打造为年会机制的与世界对话的国际论坛。打造室内室外相结合、定点巡演相结合的旅游演艺节目,创建一批陶瓷文化类的A级景区或文化旅游示范点,打造景德镇陶瓷旅游商品品牌。面向国际市场,开发具有世界性影响力的高端特色旅游产品。借助中外旅游年和“一带一路”契机,强化国际旅游营销。建设国际旅游集散中心、国际旅游休闲度假中心、国际房车营地等项目。

第三节 大力发展全域旅游

以特色化、品牌化、国际化、系列化为目标,打造一批重点旅游景区,引进一批有看头、有玩头、有说头的标杆式旅游项目,着力推出独具景德镇民俗特色的“瓷宴”和“窑工宴”饮食文化旅游项目,力争创建3家五星级旅游饭店,2家5A级旅游景区,一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一个国家旅游商品研发基地,实现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总收入翻番,力争入境游客超过100万人次,居全省前列。

第四节 推动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

推进陶瓷文化、茶文化、绿色生态、运动休闲等特色行业与旅游业良性互动,提升特色街区的旅游吸引力,推进文化演艺旅游化。推动旅游业与第一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观光农业;推动旅游业与第二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旅游商品、旅游装备、旅游饭店用品等的研发生产,加快发展工业旅游,鼓励支持利用工业遗存发展旅游业。加强区域合作,打造高铁旅游圈。

继续加大航空、汽车及零部件、旅游文化招商引资力度,举全市之力实施“3+1”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战略,到“十三五”末,力争航空、汽车、旅游文化(含陶瓷文化创意)三大产业全口径主营业务收入均突破千亿元。

专栏4 旅游产业发展重点工程

一、陶瓷文化类A级景区

1.陶溪川文化旅游示范点;

2.名坊园文化旅游示范点;

3.三宝瓷谷文化旅游示范点;

4.陶瓷工业园区工业文化旅游景区;

二、乡村观光旅游

1.小铁路沿线旅游风景区;

2.浮梁古村落;

3.乐平古戏台;

4.示范旅游乡镇,瑶里、洪岩、荷塘、鸬鹚等乡镇;

5.示范旅游村,沧溪、严台、旸府滩等村;

三、国际旅游

1.国际旅游集散中心;

2.国际旅游休闲度假中心;

3.国际房车营地;

四、旅游品牌建设

1.御窑厂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高岭·瑶里风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第三篇 推动现代服务业和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完善服务业推进机制和政策措施,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积极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第一章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充分发挥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创新示范效应,不断推进第三产业规模扩张、结构优化,提升第三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力争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00亿元。

第一节 生产性服务业

金融服务。支持金融组织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金融体系,加快金融特色街区或金融超市建设,推动聚集发展。

电子商务。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为依托,建设陶瓷、特色农产品等一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培育一批电子商务特色产业集群,积极拓展农村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等新领域,实施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完善电子商务配套支撑体系。力争规模以上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率达到98%以上,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500亿元。

工业设计。以工业设计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抓手,大力发展技术和产品研发,重点培育航空、陶瓷、汽车、模具等工业设计及相关延伸产业。

现代物流。以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为核心,全面完成赣东北物流园、景德镇长运物流园、乐平市蔬菜批发市场、赣东北商贸城、赣东北汽贸园等大型物流园区建设,着力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优化城乡配送网络,实现物流业集约发展。

节能环保。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节能环保服务新机制,大力发展生态环保、节能评估等第三方服务,推进节能环保和各行业的深度融合。

其他专业化服务。加快会展、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检验检测认证、商务咨询、售后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和品牌建设等其他重点领域生产性服务业同步发展。

第二节 生活性服务业

商贸流通。深化流通机制、流通模式、流通方式改革创新,着力推进城市商业智能化、农村市场现代化、国内外市场一体化,推动工商、农商、商旅联动,促进传统商贸流通产业线上线下互动、商业模式创新。

健康养老。统筹区域内健康服务资源配置,依托高端健康体检项目,大力发展健康体检、康复医疗、老年养生、绿色餐饮等健康产业。乐平市依托农产品基地优势,重点开发田园农庄健康养老;浮梁县依托生态资源,重点开发生态旅游健康养老;珠山区依托陶瓷文化艺术氛围,重点开发居家和社区健康养老;昌江区依托山水资源,重点开发山水休闲健康养老。建设城市福利园区,建成一批农村幸福院。

住宿餐饮。大力推进食宿餐饮业连锁化、品牌化发展,提高住宿餐饮服务的文化品位和绿色安全保障水平,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知名酒店和餐饮品牌。

家庭服务。重点规范和发展家政服务、养老托幼、母婴护理等服务,整合、升级家庭服务业公共平台,开展家庭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创建一批知名家庭服务品牌。

房地产。完善市场机制和政府保障机制,强化房地产市场监管,合理引导住房消费,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第三节 完善服务业发展机制

进一步放开服务业市场准入,消除服务业发展和公平竞争的制度性障碍和歧视性政策,鼓励和引导各类资本投向服务业,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服务业市场。扩大政府采购服务的范围,推动竞争性购买第三方公共服务。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建设,健全以质量管理制度、诚信制度、监管制度和监测制度为核心的服务质量治理体系,提升服务业质量保障水平。加强从业人员职业教育和专项培训,推动各服务领域专业化发展。着力完善支持服务业发展的财税、金融、土地和价格等政策。实施服务业重大项目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创建、服务业龙头企业认定、服务业领军人才培育、服务业品牌创建工程,完善服务业工作保障机制。健全服务业统计体系。

专栏5 重点服务业发展方向

一、金融服务

1.金融平台:直接融资平台、产业基金平台、要素交易市场平台、新型投融资平台;

2.企业上市: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企业达到5家,“新三板”挂牌企业超过10家,江西联合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超过20家;

二、现代物流

1.物流园区:赣东北物流园、景德镇长运物流园、乐平市蔬菜批发市场、赣东北商贸城、赣东北汽贸园建设与完善;

2.物流龙头企业:国家A级物流企业达30家;

三、商贸流通

1.大型商贸综合体:2-3个;

2.大型商品交易市场:8个;

四、电子商务

1.电子商务平台:陶瓷5个、蔬菜2个、茶叶2个;

2.电子商务示范基地:2家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园区);

3.知名电商品牌:8个;

五、节能环保

1.专业化节能环保服务企业:10家;

六、住宿餐饮

1.四星级及以上酒店:10家,其中五星级酒店2家;

七、家庭服务

1.家庭服务龙头企业:培育1-2家家庭服务业龙头企业, 1家家庭服务企业进入江西省家庭服务百强企业。

第二章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发展为方向,促进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数字化、柔性化、智能化为重点,做大家电电子产业集群。力争精细化工及生物医药、家电和电子信息等产业实现产值600亿元、增加值120亿元。

第一节 打造精细化工产业集群

以乐平工业园区为载体,以环保优先、提升品质、产业延伸为指导,以重大项目带动和产业集聚扩张为支撑,大力发展以医药中间体为核心的精细化工、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促进医药中间体产品类型由生产粗放型的低端产品向精细型的高端产品转变。鼓励医药化工企业不断向下游供应链延伸和转移,逐步增强深加工能力,发展仿制药,加强渠道建设,推进产业升级。力争规模以上精细化工及医药企业产值突破350亿元。

第二节 打造家电电子产业集群

聚集资源整合电子产业。鼓励华意压缩机等家电企业大力拓展商用、工业用压缩机市场,着力发展以华意压缩机、美菱制冷为代表的家电产业集群。重点支持以景光电子集团为核心的景光电子小微创业园做大做强,进一步出台鼓励政策支持创业园发展电子陶瓷、电真空产品,力争景光小微企业创业园真正成为全国电子陶瓷集散地、全球电真空器件制造基地。以昌河北汽新基地建设为契机,围绕汽车制造业,引进一批与汽车配套的电子信息制造企业,形成汽车电子产业园区。力争规模以上电子家电企业实现产值100亿元。

专栏6 传统产业发展重大工程

一、 精细化工和生物医药产业

1.乐平工业园建设成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

2.景焦集团医药中间体、肥业等18个项目,总投资27亿元 ;

3.江西金龙化工有限公司草甘膦改扩建及热电联产项目,总投资6亿元;

4.江西金龙化工有限公司草甘膦原粉二期改扩建项目,总投资6.7亿元;

5.景德镇开门子陶瓷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苯加氢、二萘酚、精蒽洗油加工、环已酮项目,总投资7.5亿元;

6.江西天新药业有限公司维生素,总投资5.3亿元;

7.江西世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水合肼、三氯蔗糖、H酸项目,总投资4.5亿元;

8.江西金康佳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兽药及保健品项目,总投资1.3亿元;

9.江西东风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扩建阿莫西林产业化和整体搬迁工程,总投资5.2亿元;

二、 家电和电子信息产业

1. 家电和电子信息产业小微企业创业园: 2~3个,小微企业超100家;

2.江西康安实业有限公司二期陶瓷小家电项目,总投资2亿元;

3.江西景光电子有限公司功率振荡发射管研发及产业化等项目,总投资1.5亿元;

4.华意压缩机股份有限公司冷链运输车、商用压缩机、高效变频压缩机生产线建设项目。

第三章 促进农业现代化

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着力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产业化水平和农业机械装备水平,推动农业特色化、绿色化、生态化和现代化发展。力争实现增加值60亿元。

第一节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坚守耕地红线,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大规模推进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绿色生态农田建设,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推进以“一县一园”为重点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大力实施乐平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促进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着力发展蔬菜、茶叶、油茶、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高标准打造一批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稳定生猪产业,做大做强肉牛肉羊等草地畜牧业,提升水禽业。大力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旅游等林下经济。到“十三五”末,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39万亩,蔬菜常年种植基地面积达20万亩,茶园总面积达20万亩,乐平蔬菜和浮梁茶叶产业跻身全国先进行列。

第二节 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围绕主导产业发展,组织实施“一村一品”工程建设,重点推进产值超亿元的特色产业村建设,推动县域的村级特色块状经济集聚发展。依托村企对接、招商引资、土地流转、项目投资、新农村建设等综合载体,促进品种、技术、项目、资金和政策的积聚集合,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鼓励合作社、家庭农场兴办农业加工企业,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加快特色规模基地扩张。到“十三五”末,新增特色农业合作社30个,形成村有特色、乡有规模、业有龙头的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格局,实现区域性农业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第三节 提高农业支撑能力

扎实推进中小河流治理防洪工程建设,全面实施浮梁重点县综合整治及水系连通试点项目,全面开展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和抗旱水源工程改造,完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增强农业抗旱排涝能力。扎实推进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统筹推动经济作物、园艺作物、设施农业和农副产品初加工的生产机械化。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快培育、引进、试验、推广一批优良品种,全市规模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猪鸡牛主要畜禽良种覆盖率达到100%,水产良种覆盖率达到80%。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实行良种良法配套,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规模,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健全公益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多元化、社会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和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加强基层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监管。

专栏7 农业现代化建设工程

一、设施农业建设工程

1.设施蔬菜、花卉、水果、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

二、农业园区建设工程

1.建成3个覆盖不同产业类型、不同地域特色、不同发展层次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2.创建20个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园区(点);

3.培植5个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园区;

三、农业产业集群培育工程

1.培育壮大2个农业产业集群;

2.建设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5个;

3.培育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龙头企业2家以上;

4.建设各类农产品市场5家以上;

四、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工程

1.建设1个以上省级农业技术集成综合试验示范基地;

五、绿色低碳循环农业工程

1.建设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10处;

2.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

3.农作物农药利用率达到35%;

4.全市农村沼气用户达2.6万户;

5.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

6.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55;

六、农产品品牌创建工程

1.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超过10个;

2.有机绿色农产品品牌超过6个;

七、农业信息化提升工程

1.农产品电子商务经营主体超过600个;

2.培训农村电商从业人员超过3500人(次);

3.培育网络交易额超过亿元的骨干企业3家;

八、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和工程

1.“三品一标”数达160个;

2.农产品检测平均合格率超过95%;

九、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程

1.累计培育农村实用人才达1.4万名(次);

2.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达0.6万名(次)。

第四章 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

加快推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发展,促进产业变革和商业模式、服务模式、管理模式创新,使“互联网+”成为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第一节 推进重点领域互联网融合发展

围绕智能制造、现代农业、智慧旅游、文化创意、电子商务、惠民服务等重点领域,加快实施“互联网+”行动,促进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互动、公共服务线上线下紧密结合。推动基于互联网的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等各类创新,培育新兴业态和新增长点,基本建立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服务领域的高效、便捷优势,创新政府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资源的利用效率,构建面向公众的一体化在线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互联网创新要素、创新体系和创新理念与实体经济对接应用,形成网络化协同分工新格局。鼓励基于互联网的资源整合,创新发展分享经济模式。引导大型互联网企业向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开放创新资源,各类创新主体利用互联网,建立开放式创新联盟。

第二节 完善“互联网+”发展环境

实施各行业互联网准入负面清单,推动各行业、各领域在技术、标准、监管等方面充分对接。执行“互联网+”融合标准体系,推进相关领域与互联网融合应用的标准化、规范化。鼓励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开展“互联网+”创新政策试点,支持“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与实施。面向陶瓷、机械、化工领域加强行业云服务平台建设,支持行业信息系统向云平台迁移。设立“互联网+”专项引导资金,加大对“互联网+”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与引进,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向社会提供互联网知识技能培训。

第三节 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深入推进高速、宽带、泛在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宽带网络,推动各种网络互联互通和升级改造扩容。统筹推进“三网融合”发展,全面完成国家“三网融合”试点任务,建立“三网融合”共建共享机制。进一步加强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和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高农情、农资、市场信息和灾情预报服务水平。

专栏8 “互联网+”行动

1.“互联网+”智能制造:建成以江西陶瓷信息化中心等为依托的“互联网+陶瓷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智能制造企业示范50家,实施“机器换人”累计300台(套)以上,建筑陶瓷、航空、汽车、精细化工及生物医药重点领域生产装备数控化率达到65%以上;

2.“互联网+”现代农业:建成农业应急指挥中心、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中心、农产品追溯监管平台,培育“智慧农场”等示范企业3家;县级农业现代示范园区基本实现物联网应用,建成益农信息社100家;

3. “互联网+”智慧旅游:开展智慧旅游城市试点,建设智慧景区2个;

4.“互联网+”文化创意:打造“互联网+”文化创意的新业态孵化器2个,培育“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龙头企业3家;

5.“互联网+”惠民服务:建成市、县二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城镇社区智慧网络化服务平台和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6.“互联网+”陶瓷溯源:建设并全面推广以陶瓷产品溯源防伪平台为核心,以二维码等应用为信息载体的陶瓷二维码管理服务体系,依托陶瓷产品溯源防伪标识管理系统,实现对陶瓷产品从全产业链到终端消费的每个环节进行全程记录、全程跟踪和溯源防伪;

7.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城市宽带接入能力达到50Mpbs,50%以上的家庭达到100Mpbs。建成覆盖所有县级以上城市的地理资源和空间信息数据库。

第四篇 培育文化引领新格局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和发展千年陶瓷文化,全面提升景德镇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实现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的跨越,构建文化引领发展新格局。

第一章 提升公民文明素质

和社会文明程度

坚持以德育人、以文化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精神文明建设各方面、全过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进一步增强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公民道德文明素质。

第一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先进文化,引导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加强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行为实践和制度保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坚定信念、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第二节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坚持宣传引导、实践养成、示范带动相结合,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引导人们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激发人们形成向善的道德意愿和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实行现代文明养成教育,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积极培育“身边好人”,修订完善市民公约、村规民约、行业规范,推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深入人心。

第三节 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以教育人、培养人、发展人为核心内容,扎实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广泛开展道德实践、学雷锋志愿服务等活动,全面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引导群众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依托重要传统节日、重大礼仪活动和公益广告,深入开展“文明、礼仪、诚信”等专题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

第二章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依托丰富的陶瓷文化资源,加快推进文化产业提档升级,使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力争文化创意产业销售收入300亿元、增加值100亿元。

第一节 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借助景德镇荣膺“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之机,强化文化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工作,高标准建设陶溪川文化产业园、名坊园、绿地国际陶瓷文化旅游城、瓷谷、瓷立方、皇窑等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融入“一带一路”发展蓝图,搭建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合作、交流暨交易平台,完善以陶瓷为基本元素的会展、创意设计、人才培养和资讯传媒深度融合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保护、挖掘乐平古戏台文化,发展壮大古戏台文化创意产业。

第二节 推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依托陶瓷文化的品牌优势,创新文化内涵、科技手段、经营业态、营销方式、资本运作,以“陶瓷+”的理念,推进陶瓷产业与文化、旅游、创意特别是互联网等产业的融合,进一步巩固提升景德镇国际形象。加快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养生养老、休闲产业、度假产业等深度融合发展。加速科技与文化融合,提高文化自主创新的能力,推进科技应用,提高文化创意产品的质量和水平。

第三节 打造创新型文化产业圈

创建以陶瓷文化为核心,影视制作业、民俗文化业、演艺娱乐业、新闻出版业、工艺美术业为支撑的文化产业圈。优化产业集群结构,延伸文化产业链,打造以陶瓷文旅集团为龙头的一批文化产业集团,形成中小型文化企业集群发展。围绕数字内容、设计制作,建立创新型文化产业圈,聚集文化相关企业,发挥集聚效应、规模效应。

第四节 创造国内一流文化品牌

增强文化品牌的内涵和价值,实现“资源—品牌—产业—资源—品牌再提升”循环,把陶瓷文化、茶文化、古戏台等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竞争优势,打造国内知名的文化品牌。通过政企互动、企业化运作的模式发展文化产业。

第三章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不断探索城市文化建设的新思路和有效途径,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关系,延续瓷都城市历史文脉,留住城市记忆。

第一节 保护城市历史文脉

以御窑厂为核心,整合相关类遗址资源共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做好遗址保护控制性规划编制工作,扩大文化遗产保护范围,推进古窑房、古坯房、古里弄、古作坊、古街区的整体保护。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景德镇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国家5A景区,使之成为我市独具特色的文化“金字招牌”。推动高岭申报世界矿山公园,保护利用好落马桥元青花遗址、乐平南窑遗址、湘湖兰田古窑遗址等52处、160余个点窑业遗址。推动《陶冶图说》申报世界记忆目录。高岭·瑶里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项目。

第二节 加大文物保护

积极推进古民居保护利用,综合整治景德镇老城历史文化片区,修缮保护利用古建老宅和古城墙,加强文物古建筑维修保护的业务指导和跟踪管理。加强组织协调,做好可移动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和普查登录工作。规划建设以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为依托的文物保护单位管理系统和数据分析和辅助决策管理平台,开展初步应用示范。

第三节 传承千年陶瓷文化

推进手工制瓷企业集成集聚,把名坊园打造成传承千年瓷都手工制瓷技艺的生产基地。强化中国陶瓷博物馆传承弘扬陶瓷文化的教育功能,加强与国内外著名博物馆交流,推动文物保护成果的创造性转化,让文物蕴含的价值融入百姓日常生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按照真实性、整体性、传承性的要求,积极创建国家级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完成《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数字化保护。

第四节 挖掘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

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整理、编纂,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图书、影像等宣传资料。积极探索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弘扬生产性保护的方法,推动与经贸、银行联合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科学有效的传承机制,对具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及重要的高龄民间文化传承人进行有效的抢救性保护。组织代表性传承人和相关团体,积极开展广泛文化交流活动。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有效的保护和展示。

第四章 建立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加快构建有瓷都特色的广覆盖、强保障、一体化、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城乡、区域和群体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第一节 加快推进重点文化设施建设

加快乐平市、浮梁县、珠山区、昌江区文化中心建设,打造集专业演出、群众娱乐、艺术培训、民俗展示、书画展览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大力改善陶瓷博物馆、市图书馆、群艺馆、档案馆、方志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条件,不断创新服务内容和方式,积极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加快以重点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文化室为重点,实施重点镇综合文体中心、农村示范文化室等建设项目,实现镇镇有文化站,村村有文化活动室的目标。

第二节 加快建设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

不断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依托公共文化机构及社会文化海量信息资源,结合文化信息特征与公共文化需求,大力开发数字技术新业务,构建公共文化大数据平台。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中华陶瓷文献数字服务为代表,加快推进文化资源数字化,完善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档案馆、数字方志馆建设。加强数字文化服务渠道建设和终端建设。

第三节 丰富公共文化供给内容

广泛开展群众性和公益性文化惠民活动,创作一批优秀戏剧、歌舞、音乐、美术作品,打造一批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积极参加国家、省组织的文艺调演活动,打造一批精品剧目。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综合性全民健身中心和国民体质监测站。积极引导和扶持社会力量办文化,发展文化社团、民办非企业单位组织。积极开展送文化、送图书下乡活动,努力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积极筹集社会资本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文化大院,组建业余剧团。

第四节 完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

统筹实施公共服务升级工程,加快构建惠及全民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扎实推进户户通工程,提升户户通标准化服务站的服务能力。实现广播电视的网络化和数字化进程,促进广播电视全面产业化。着力推进东郊等11座数字影院建设,实现数字影院全覆盖、无盲点。完善农村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做好与国家应急广播体系的有效衔接。搭建县级应急广播平台,逐步建立覆盖 “县、乡、村” 应急广播预警系统。

专栏9 文化建设重大工程

一、文化产业基地建设

1.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引导基金;

2.增加1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3.增加8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1.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和服务综合覆盖率保持95%以上,综合达标率达到80%以上;

2.乡乡建有综合文化站或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村村建有文化活动室或农家书屋。实现农家书屋数字阅读功能,推进农家书屋服务标准化、规范化;

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

1.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馆;

2.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3.市县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四、地方传统戏曲振兴工程

1.戏曲剧种普查,建立地方传统戏曲数据库;

2.出版传统剧目,修缮保护古戏台;

五、文化惠民

1.免费开放公共博物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等公益文化服务机构;

2.免费开放公共空间设施场地;

3.免费提供基本服务项目;

六、全民阅读

1.建设书报亭、阅报栏或电子阅报屏;

2.建立数字图书资源中心;

3.组织开展系列读书活动;

七、文化遗产保护

1.御窑厂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高岭申报世界矿山公园;

3.高标准建设中国传统村落:瑶里镇、涌山镇、江村乡严台村、勒功乡沧溪村、浮梁镇旧城村、峙滩乡英溪村;

4.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关爱计划和抢救性记录工程;

5.《陶冶图说》申报世界记忆名录;

6.创建国家级“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八、应急广播预警系统建设

1.广播电视无线发射台基础设施改造:2座。

第五篇 构筑城市发展新支撑

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质量、提升魅力为方向,进一步优化区域空间布局,促进各区域之间互联互通和资源优化配置,着力形成以市带县(市、区)、城乡一体、区域融合的发展新格局。

第一章 全域化科学规划

强化规划的引领作用,树立全域规划的理念,协调国土空间开发,建立从城市到乡村,从总规到详规,覆盖全域、衔接紧密的科学规划体系。

第一节 积极推进多规合一

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城乡教育布局规划等相关规划“多规合一”,形成全市“一本规划”、“一张蓝图”、“一个平台”,推动国土空间集约、高效、可持续利用。加强规划实施和管理,提高规划的科学化、法治化、制度化水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和连续性。

第二节 加快推动同城化发展

提高中心城区对周边县市的辐射力,积极推动浮梁县、珠山区、昌江区、高新区、陶瓷工业园区、昌南拓展区的区域规划对接,防止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以片区的融合推动设施、产业的对接,增强城市的承载力。大力支持乐平、浮梁做好各自的城市建设。加速中心城市与浮梁相向融合发展。加强与乐平的空间联系,鼓励和引导乐平打造景德镇市域副中心城市,加快乐平与中心城市相向发展。

第三节 建设美丽乡村

加强小城镇和村庄规划管理,扎实推进现代乡村建设,推动镇村联动、城乡一体。在提升自然村落功能基础上,保持乡村风貌、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重点保护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统筹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建设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

第二章 加大城市建设力度

坚持拓展区与老城并举、建设与保护并重,着力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实现一年打基础,三年出形象,五年大变样。

第一节 建设好拓展区

推进东南西北四个“城市门”建设,塑造整洁、美观、具有人文历史气息的瓷都形象。大力建设昌南拓展区、高铁商务区等城市拓展区,尽快出形象,出承载能力,发挥拓展区聚集人口、繁荣经济的作用。促进拓展区与老城区的互联互通,融合发展,统筹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商业区等功能区规划建设,推进功能混合和产城融合,在集聚产业的同时集聚人口。

第二节 保护好老城区

坚持文脉、文化保护和城市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切实加强“陶阳十三里”的元明清瓷业生产地上地下遗存遗址保护,重点做好东至莲社路,南至浙江路以南260米,西至昌江,北至昌江大道,面积约2.4平方公里的历史城区保护修复、整治工作,推动三闾庙、彭家弄、葡萄架、富强上弄、陈家弄、刘家弄6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性改造。保存老厂区、老里弄、老窑址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推进御窑景巷项目建设和业态运营,逐渐恢复呈现老城区文化生态系统,发展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呈现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和活力。完善老城区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和环境承载力,疏散老城区人口。加强河岸、湖泊、湿地、山体、森林公园、林地的保护和建设,推进城市绿化工程建设,完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塑造城市山水园林的生态环境。实施陶溪川、“三红一光”等项目,延续陶瓷工业生产文明。

第三节 推进宜居环境建设

按照“显山、露水、透绿、靓景、洁净”的要求,治理“三边”和“三节点”,打造城市景观走廊。加强风景名胜区和旅游景点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抓好旅游景区及周边环境、公路铁路沿线整治,改造提升主要景点公厕、标牌、停车场等服务设施,规范购物、餐饮等经营场所,同步开展景区周边村庄环境整治提升。大力整治沿线两侧涉及的城乡结合部、村庄和企业厂房,开展植树绿化,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改善公路铁路沿线景观面貌。切实推动沿街商铺进商业综合体、进店面等工程,还道于民。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稳步实施城中村改造,有序推进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危旧住房和非成套住房改造。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专栏10 老城区改造拓展区建设重大工程

一、拓展区

1.完善昌南拓展区南片区路网,实施北片区路网、206国道提升改造工程,推进绿色生态系统建设,总投资22亿;

2.完善昌南拓展区城市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新建市民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项目,总投资28亿元;

3.加快昌南拓展区商场、影院、宾馆、集贸市场等生活服务设施建设,总投资25亿元;

4.推进高铁商务区配套建设,完善高铁站周边服务设施建设,总投资39亿元;

二、老城区改造保护

1.推动三闾庙、彭家弄、葡萄架、富强上弄、陈家弄、刘家弄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整治;

2.陶溪川近现代陶瓷工业遗产综合保护开发及配套设施项目,总投资10亿元;

3.御窑厂区域保护活化项目,总投资约13亿元;

4.御窑厂遗址保护区环境治理工程项目,总投资5亿元;

5.城区老工业区生活社区改造项目,总投资28亿元;

6.市技工学校整体搬迁改造及大学生创业园改造项目,总投资4亿元;

7.棚户区改造:1万户。

第三章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实施交通畅通工程,完善供水、供气、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管廊综合建设,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和截污能力,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 改善城乡交通条件

大力实施畅通工程,加大老城区道路改造力度,打通城市断头路。改扩建农村公路,构建覆盖城乡的路网体系。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进一步优化城市公交网络,完善公交枢纽站、首末站、港湾式停靠站等场站的建设,加快公交专用车道、专用信号改造建设力度,提升公交服务质量。加快城区与城郊乡镇之间农村公路建设改造力度,强化中心城市与乐平市浮梁县及重要城镇的便捷交通联系。加大对农村客运、城镇公交站点、农村公路综合服务站建设力度,实现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一体化有效衔接与便捷换乘。建设一批城区停车场。

第二节 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在地下管线普查的基础上,统筹各类管线实际发展需要,组织编制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规划。在拓展区试点开展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新建道路同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配建附属设施,提高智能化监测水平。老城区要结合旧城更新、道路改造、河道治理、地下空间开发等,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第三节 推进供水设施建设

加快城乡水厂和供水管网建设,逐步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满足生产生活需求。加强城乡水源地保护,坚持“厂网并重”,加快城市供水设施建设和改造,扩大公共集中供水设施的服务范围,实现中心城区和县城公共供水普及率99%,中心镇公共供水普及率96%以上。

第四节 加强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

加大污水处理工程和城市污水管网建设力度,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和截污能力,建立基本完善的城市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加快推进昌江、西河流域1公里范围内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中心镇区污水处理全覆盖,到2020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1.5%以上。完善垃圾处理费征收制度,加快城乡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垃圾集中收集处理,不断提高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水平。

专栏11 城乡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一、城镇供水设施建设工程

1.城镇供水管网建设与改造:完成洋湖水厂改造搬迁,新增城镇供水能力13.5万立方米/日,新建改造城镇供水管网150公里;

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工程

1.新增昌南拓展区6.2公里、高铁商务区2.8公里综合管廊,推进景东片区11公里综合管廊建设;

三、城市道路建设工程

1.打通城市断头路:26条;

2.新增城市道路面积54万平方米;

3.建设城市和重点旅游区停车场44个,新增停车位16000个;

四、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工程

1.昌江、西河流域1公里范围内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10处;

2.中心镇区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3.城乡垃圾收集转运站:新建44座。

第四章 全面形成立体化综合交通体系

统筹铁路、公路、航空、水路建设,加强各种运输方式衔接,畅通对外开放通道,实现与周边城市无缝对接。

第一节 加快铁路网建设

建成九景衢铁路,并建成九景衢铁路火车站站区综合交通枢纽,至2017年,景德镇中心城区形成南北走向的皖赣线与东西走向的九景衢铁路呈“十字交叉”铁路综合交通格局。积极推动南昌—景德镇—黄山高铁尽快开工建设,建设昌景黄高铁乐平站,适时开展六安—安庆—景德镇铁路项目前期工作。

第二节 加快公路网建设

加快景德镇南面绕城快速通道建设,连接济广高速公路(城区段)、杭瑞高速公路形成环城快速路。构建景德镇对外连接的主要通道;开通月亮湖景南高速出口,增设德昌高速乐平工业园出入口,建成景德镇通往乐平快速通道,推进206国道西迁、婺桃线国道升级改造工程建设;全面实施好国家战备公路和旅游公路项目,积极推进昌南拓展区、高铁商务区路网及长途客运枢纽项目建设;对境内国道、省道、县道进行升级改造,至2020年境内国道、重点省道达到二级公路标准,县道三级公路率达到80%。

第三节 推动国际空港建设

按照赣东北地区“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目标,按照“科学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机场建设规模为4C级机场,建设一条长2800m的跑道,建设两条垂直联络道连接跑道和新建站坪,站坪可停放9架C类及以下机型,航站楼面积约为1.6万m2,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约150万人的需求。改造完善飞行区、通信导航、航站区保障等设施建设。完善专线换乘系统,提高城市候机楼服务水平,满足航空出行需求。将景德镇机场打造成为赣东北、皖南、浙西

 
 
[ 瓷都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瓷都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人才网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Powered by ZZZM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