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分类 房屋 服务 商城 数码 家电 知道 百科 健康 旅游 景点 攻略 家居 装修 建材 瓷都文学
图库 黄页 陶瓷 便民 招聘 职位 人才 亲子 新生儿 教育 美食 小吃 菜谱 婚嫁 摄影 婚礼 陶瓷集市
影讯 视频 电影 记载 天气 15天 30天 论坛 爆料 自拍 火车 飞机 长途 信息 二手 交友 同城游
当前位置: 首页 » 瓷都新闻 » 国际国内 » 正文

刘奇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认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7-10  作者:瓷都信息港  浏览次数:77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构成的,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要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和习近平同志一系列重要讲话,认真学习党史、国史,不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更好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而奋斗。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长期探索的伟大理论创造     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同志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特别是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透过500年大跨度和6个时间段,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讲清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怎么来、怎么往前走的,讲话本身就是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纵观500年历史,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同实践发展历程一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经过艰辛探索创立的,既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又有深厚的理论渊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30多年成功实践的理论结晶。改革开放是一次伟大觉醒,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孕育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这30多年,是接力探索、不断开拓前进的30多年。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党和人民,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是这个理论体系的开山之作。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党和人民,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这个理论体系承上启下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党和人民,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是这个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回想这30多年,我们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与时俱进,实现了新的历史性飞跃,推动着实践创新发展,创造了世人惊叹的中国奇迹。面对一系列严峻挑战和重大困难,我们都成功应对、化危为机、开创新局,根本就在于有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之不易、弥足珍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凝结着改革开放前30年我们党实践探索的心血和成果。新中国60多年,大致包括前后两个30年,本质上都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前30年历经坎坷,出现过这样那样的失误,甚至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严重错误,但顽强、艰辛探索的成果极其宝贵。我们取得了各方面建设的巨大成就,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些十分重要的认识,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正是有前30年打下的厚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座大厦才有了稳固的根基;正是因为前30年提供了重要理论准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破茧而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凝结着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不懈努力和奋斗历程。一部中国近代史,是寻找民族复兴出路的历史,也是探求救亡图存真理的历史。在经历各种尝试、失败之后,中国人民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武器,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启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民族解放和振兴的征程。这个结合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我们党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这也为我们实现第二次飞跃,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基本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近代以来的持续探索和积累,就不可能有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巨大成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凝结着500年来人类对社会主义的孜孜追寻和执着探求。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可以说是一部气势恢宏、跌宕起伏的交响乐。尽管历经高潮与低潮、成功与挫折,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没有改变,人类对社会主义的追求从未止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这部交响乐的重要乐章,传承了社会主义的科学思想真谛,汲取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并结合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进行了新的创造,成就了中国道路,写出了新的理论篇章。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独特的理论品格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直在纵深探索和回答的基本问题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这三大基本问题展开,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体现了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一是开创性,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而形成的。回想这些年我们党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无一不体现了中国创造,讲出了中国话语。比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科学阐明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依据。比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思想束缚。还有,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等等,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都具有重大创新意义。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写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版本”,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二是继承性,始终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讲出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话,但并没有丢掉老祖宗。它延续了500年来人类探索社会主义的思想脉络,传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精髓要义。比如,坚持共产主义最高理想、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以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等等,这些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都始终贯穿于这个理论体系之中。还要看到,改革开放前30年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比如,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重大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等,都在这一理论体系中得到了坚持和发展。在这个问题上,不能割断历史,更不能搞历史虚无主义。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以贯之地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     三是实践性,植根于实践又对实践发挥着强大指导作用。创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是总结实践经验的过程,也是用这一理论体系指导和推动改革发展的过程。同时,新鲜生动的伟大实践又在检验着最新理论,有力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真理性。新时期以来,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都在对改革开放进行阶段性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新的概括,同时又强调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任务。比如,党的十四大提出认真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党的十五大提出兴起学习邓小平理论新高潮,党的十六大提出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党的十七大提出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提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两轮齐驱,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实践的成就又彰显理论的巨大威力。     四是开放性,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与时俱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长期的历史任务,需要一步一步向前推进。与之相伴随,必然会不断形成相应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就是在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实践中产生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成果。这三大成果在理论主题、思想基础、政治理想、根本立场上一脉相承,同时又根据新的实践,借鉴各国治国理政有益经验,科学回答了面临的新课题,作出了各自独特的理论贡献,是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的关系。林无静树,川无停流。实践没有尽头,理论创新也不会停顿。可以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可能一成不变,必定适应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博采众长,不断向前。     三、中国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新内涵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同志提出和深刻阐述了民族复兴中国梦,这是着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这一重要战略思想,反映了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进一步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指明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这一重要战略思想,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全体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中国梦一经提出,就释放出强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必将把国内社会各阶层、海内外同胞凝聚在一起,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一面精神旗帜。     民族复兴中国梦,内容丰富、内涵深刻。习近平同志围绕什么是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这个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比如,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必须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做到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美好梦想是相通的,等等。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基本思想观点,打开了理论创新发展的宽广视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和鲜活力量。     推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离不开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要加强中国梦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并落实到学习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上来,引导人们加深对中国梦的理解和认同,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组织开展中国梦主题宣讲活动、教育活动、文化活动,开展中国梦的新闻宣传和网络宣传,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中国梦在国家、民族、个人三个层面的深刻内涵和有机联系,深刻认识实现中国梦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目标要求,深刻认识实现中国梦的现实路径、价值支撑和动力源泉,推动中国梦入脑、入心、入行动。积极开展中国梦的对外解读和传播,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梦的了解和理解,增添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
 
 
[ 瓷都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瓷都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人才网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Powered by ZZZM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