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分类 房屋 服务 商城 数码 家电 知道 百科 健康 旅游 景点 攻略 家居 装修 建材 瓷都文学
图库 黄页 陶瓷 便民 招聘 职位 人才 亲子 新生儿 教育 美食 小吃 菜谱 婚嫁 摄影 婚礼 陶瓷集市
影讯 视频 电影 记载 天气 15天 30天 论坛 爆料 自拍 火车 飞机 长途 信息 二手 交友 同城游
当前位置: 首页 » 美食频道 » 美食健康 » 食疗食补 » 正文

秋栗入菜壮身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6-02  来源:zzzyyyxxxzzz  作者:瓷都信息港  浏览次数:862

秋时节是栗子收获的旺季,这时的栗子最新鲜也最有营养,香喷喷的糖炒栗子开始在大街小巷出现。栗子不仅绵甜可口,还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素有“干果之王”的美誉,是秋冬时节上好的养胃健脾食品,也是一味保健良药。日常生活中,适量食入栗子对我们的身体有好处。

秋栗入菜壮身体

栗子入饭菜 口感好营养足

秋天是栗子丰收的旺季,栗子除了可以炒着吃、蒸着吃,还可以用来煮粥,一些餐馆还推出了与栗子有关的菜品,飘着淡淡的栗香。栗子的营养成分很高,每100 克栗子中含蛋白质5.7克,脂肪2克,碳水化合物40~45克,淀粉25克。生栗子维生素的含量可高达40~60毫克,熟栗子达25毫克。栗子还含有钙、磷、铁、钾及胡萝卜素等多种成分。

日常饮食中适当加入栗子对身体有好处。

中医专家:秋栗是良好的补品

栗子是良好的补品,栗子中含有滋补的物质,有健体、养胃、补肾的良好功效。栗子一般是在干货店里作为干果出售的,炒栗子的过程,通过加热会让栗子本身的油脂渗出,有股浓浓的香气,吃起来也很可口。
中医上讲,栗子性味甘温,入脾、胃、肾三经,有养胃、健脾、补肾、壮腰、强筋、活血、止血、消肿等功效。适用于肾虚所致的腰膝酸软、腿脚不遂、小便多和脾胃虚寒引起的慢性腹泻及外伤骨折、淤血肿痛、皮肤生疮、筋骨痛等症。现代医学认为,栗子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和多种维生素,有对抗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疾病的功效。

栗子药食兼用,水煮、熬粥都有健脾胃的作用,而且便于老年人食用。但最好不要生食,栗子的毛食入后,容易刺激嗓子,引起咳嗽,还会引起皮肤过敏。

《名医别录》中把栗子列为上品,与人参、黄芪、当归媲美,梁代陶弘景论其功为:“益气、厚肠胃、补肾气。”并举例说,曾有人患腿脚弱病,令其到栗树下食栗数升,不久便能如常人一般行走。唐代孙思邈说:“栗,肾之果也,肾病宜食之。”明代李时珍说:“有人内寒,暴泻,食煨栗二三十枚顿愈。”从上所述,可见古时用栗子治病已很普遍。

一般来说,栗子不作药用,但有时候作为个别丹方的药引子,可以用来治泻。

秋栗入菜壮身体

营养专家:栗子保健食谱保你健康

栗子既然这么好,那么怎样吃既美味又有营养,陈永春推荐了四种栗子的做法,你不妨一试。

1、栗糕栗子200克,糯米粉500克,白糖50克,瓜子仁、松仁各10克。将栗子去壳,用水煮极烂,加糯米粉和白糖,揉匀,入热屉中旺火蒸熟,出屉时撒上瓜子仁、松仁。

本糕味香甜糯软,具有健脾益气养胃、强筋健骨补虚的功效,适用于年老体弱,腰膝酸软,不欲纳食等病症。

2、栗子糊栗子500克,白糖适量。将栗子去皮壳,晾干磨粉。取适量栗子粉加清水煮熟为糊,调入白糖即可。

栗子糊具有健脾胃、厚肠道的功效,对于小儿腹泻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3、栗子羹栗子250克,红小豆1000克,白糖适量,冻粉40克。栗子洗净,略煮后去外皮,再放入锅内煮熟;红小豆用水浸泡后煮烂,搓去豆皮过筛,再用纱布滤去水分,制成豆沙。

将清水烧沸,加冻粉煮化,再加白糖,煮沸后滤去渣,与豆沙同煮,边煮边搅,至豆沙黏稠时起锅;先往盘中倒入一半豆沙,再放上煮好的栗子,把另一半豆沙倒在栗子上面,待凝固后,切成小长方块即可。

本羹具有补气健脾、散血止血的功效。适用于脾虚腹泻、吐血、衄血、便血等病症。无病者食用可强身健体。

4、栗子烧白菜生栗子300克,大白菜500克,白糖、湿淀粉、花生油各适量。栗子煮至半熟,捞出,剥去外壳,对半切开;大白菜洗净,切长条块;锅内放人花生油烧热,下栗子略炸后,捞出沥油。
锅内留少许底油烧热,下白菜略炸,放入栗子,加清水、酱油、精盐、白糖用旺火烧沸,再改用小火烧至熟透,用湿淀粉勾芡,起锅装盘即成。

本菜具有补脾、益肾、止血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血、体倦乏力、肾虚腰膝无力、大便带血及坏血病等病症。

 
 
[ 美食频道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美食频道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人才网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Powered by ZZZMX